“科技是合肥最闪亮的名片,更是合肥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我是来自基层的新委员,背负的是父老乡亲的嘱托,心里沉甸甸的!”
……
1月21日19时30分许,合肥稻香楼徽苑东三楼新安江厅里暖意融融,省“两会”首场“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在这里举行。此起彼伏的镁光灯下,4位委员与40多家媒体记者“面对面”,讲述履职故事,畅谈发展大计。
从参政议政到创新驱动发展,从乡村振兴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虽然采访活动只有一个多小时,但含金量很高,记者频频抛出热点问题,委员一一妙语作答。
沈飊:
期待合肥涌现更多科技“小巨人”
今天,合肥越来越多地与“创新高地”“量子通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与记者们“面对面”的沈飊委员来自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对象正是人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
“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多年持续不懈努力的结果。合肥‘科学城’的名片建立在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基础上,比如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等。”沈飊介绍。
“大科学装置研究如何服务合肥乃至安徽经济发展?”有记者问。
“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周期很长,不能急功近利。”沈飊笑着说,大科学装置一般会集成多领域的科技,其中有些“子技术”会相对成熟,可以转化应用。比如,在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会使用到机器人设备,由此在合肥衍生出一个机器人制造企业。相信大科学装置会越来越多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安徽产业升级。
“您觉得合肥会发展成中国的‘硅谷’吗?如何培育更多创新型科技企业?”记者问。
“合肥的长处在前沿基础研究。以合肥的科研实力完全可以催生出更多科技型企业,引领合肥创新发展。假以时日,合肥发展成中国的‘硅谷’不是不可能。”沈飊说,经过多年努力,合肥在吸引科研机构和项目落户上已经形成了“势”,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对科研人员吸引力越来越强。下一步,要进一步营造科技企业成长的土壤,让科技人员在合肥既能出创新成果,也能创业。
朱卫东:
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朱卫东委员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是一位推崇“学以致用”的教授。“合工大刚刚成立了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目的是服务于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学校老师到江淮汽车公司,瞄准企业需要确定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可以让新车研发周期缩短。”一开场,朱卫东就抛出一系列“产学研”相结合的案例。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朱卫东就在学校做了一场“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报告,宣传十九大报告精神。在他看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重要的一点是推动‘产学研’结合”。
朱卫东认为,量子通讯、智能语音处理等都是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的代表。我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统筹推进“三重一创”,抓住了创新发展的核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从我省实际出发,如何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记者问。
朱卫东表示,对已有产业基础的传统骨干产业,如家用电器、冶金、传统制造业等,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更新换代,推动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高端需求,不断拓展新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对已有较好的产业技术成果的,要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形成优势产业,如量子通讯、智能语音处理等。另一类是已有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如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类产业需要加快积聚发展,形成规模与产业发展优势。
李群:
协商民主服务发展大局
“我是一名老委员,今天很高兴和3名新委员一起,与这么多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身为马鞍山市政协主席的李群委员笑着说。在她看来,人民政协是广阔舞台,政协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需要一届届政协委员继往开来、接续奋斗。
寥寥数语,李群勾勒出广泛多层制度化民主协商的图景。全体会议、资政会、“双月协商会”、主席会议、专题议政会等协商民主形式,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格局在马鞍山逐步形成。
“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取得了哪些成效?为人民群众带来哪些实惠?”记者问。
李群推了推眼镜,略微沉思。“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提出了一大批有见解、有分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李群说。
马鞍山市政协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实施建言献策。“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文化强市建设”助推了马鞍山东西两岸协调发展、以港兴市战略稳步实施、养老事业提速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和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政协搭舞台,委员唱主角,努力打造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委员队伍,忠实担负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使命责任。”李群说。
蒋敬好: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回家”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新委员,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媒体记者,感觉有点紧张的同时,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省政协委员、阜阳市颍上县赛涧回族乡党委书记蒋敬好的“开场白”,打动了在场记者,引发现场一阵鼓励的掌声。
朴实无华而又侃侃而谈,蒋敬好的话语“接地气”“冒热气”。“飞出去的‘凤凰’,很少有回来的。”蒋敬好在农村工作30多年,深感人才缺失是乡村振兴的“痛点”。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的本土人才“反哺”不足,农村人才外流较多,“三农”工作队伍人员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本领恐慌等问题突出。
“乡村要能留人,要让飞出去的‘凤凰’再飞回家,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蒋敬好说。
如何让“人才回乡”,吸引外来人才到农村去发展,蒋敬好有自己的“三板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公共交通、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创新创业氛围,让年轻人才有尊严、有信心地投入“三农”事业,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格局。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队伍,应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记者:史力 张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