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原始创新,让源头供给更给力

   2018-03-05 安徽日报6版
32
核心提示: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春节刚过,合肥稻香楼宾馆。围绕创新主题,安徽省与中科院合作建设领导小组

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

春节刚过,合肥稻香楼宾馆。围绕创新主题,安徽省与中科院合作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理事会、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2018年度工作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等“科技五会”先后召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创新发展。

“突破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源头创新供给。”“科技五会”为原始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增强源头供给

2月27日,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组织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结果在京揭晓,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主导完成的“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入选并位居首位。1998年以来,中科大共有14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成果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目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发展,永不止步。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推动原始创新上聚焦用力,是我省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聚焦科技前沿发展需要,发挥好政策优势,积极攻关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产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锦斌指出。

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中科大“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被习近平主席“点赞”。这是继“‘墨子号’飞向太空”被写入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后,中科大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再次被写入新年贺词。十九大报告“点赞”的六大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中,天宫、悟空、墨子等“国之重器”,无不闪耀着生机勃勃的“安徽力量”。

一年来,我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首次实现百秒量级稳态高约束模运行3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入选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其中,中科大量子通信相关研究成果,还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7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墨子号”成果先后入选美国《科学新闻》评选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和英国权威学术期刊《自然》评选的“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

“统筹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要素资源,在原始创新领域积极探索。”省长李国英表示,今年,我省将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化落地,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支撑体系,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集中优势,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力求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聚焦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省科技创新基地“先锋队”

2月23日,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等10家首批安徽省实验室、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10家首批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集中授牌,培育创建国家创新基地“预备队”、省级创新基地“先锋队”。对新组建的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我省分别一次性奖励500万元、300万元,其中50%用于成果奖励,50%用于人才培养引进。

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和省战略目标,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原创性科学研究;面向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体现引领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首批依托现有或争创中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大科学工程等单位组建10个省实验室;依托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组建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我省正在强力推进的“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都是国家级的重大创新平台,是中央赋予安徽的重大任务。去年,在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下,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95%。

“围绕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把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作为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不断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 ”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今年,我省将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综合研究设施,开展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预研,努力在若干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催生更多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动力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一个全链条式的产业创新体系正在江淮大地上探索形成,并逐步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科技创新活动,最终要体现为产业发展成果、经济发展成果,体现为产品和产业。在这一进程中,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是创新发展的必有之意。

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一年来,我省加快构建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大幅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其中,依托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加快建设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成果在安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去年,世界首条液晶显示10.5代线、12英寸晶圆驱动芯片制造项目量产,我省实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49.6亿元,同比增长14.8%。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0.4%、14.8%,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2%,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310家,较上年净增447家。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 ”省科技厅厅长宛晓春表示,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省将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加快建设运行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出台实施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技术转移工作网络,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加大力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对已纳入扶持计划、达到约定条件的人才团队兑现奖励政策;组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各地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支持。(桂运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