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航空叶片挑战极限,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芯片产业异军突起,新型显示走向世界

   2018-05-25 安徽日报12版
34
核心提示:航空叶片挑战极限航空发动机能够产生其自身重量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推力,这样的推力来自内部的叶片。个头并不

航空叶片挑战极限

航空发动机能够产生其自身重量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推力,这样的推力来自内部的叶片。个头并不大的叶片,要承得起几十吨的拉力,耐得住超千度的高温,经得住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运转,是在挑战金属材料的极限。因此,叶片制造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中最核心最难研制的部件之一。

航空叶片生产中,高温合金叶片占据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目前,世界上航空工业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和供应链布局调整时期。我国也正在举全国之力,为实现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奋斗,高温合金叶片的生产能力和合格率提升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抓住迈向产业高端的机遇,瞄准航空发动机、航天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领域的高温部件,实现升级发展。 ”安徽应流集团副总裁林欣说。据介绍,该集团不仅建成了同行业单厂能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单晶定向叶片工厂,还投资近3亿元建成国内规格最大、国际性能最高的热等静压设备。这台设备可以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钛合金部件提供高达1400度、2000个大气压的高温高压处理,使其性能大大提高。目前,一些国内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加工必须依靠这台国内唯一的大型设备。

目前,应流集团已经研制出一批顶尖叶片产品,配套国产多个重点型号的航空和航天发动机。为世界排名第一燃气轮机巨头研制生产的高难度燃气轮机定向空心叶片,也已被批准交付。难度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单晶叶片已经实现技术突破。应流集团还承担着国家级军民融合项目、两机专项基础研究课题;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等世界燃气轮机巨头,GE、罗罗、普惠、赛峰、霍尼韦尔等航空发动机主要企业,建立合作、开发产品。
【背景链接】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个短板。为了尽快补足这一短板,国家一直在加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力度。应流集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国内外重大装备需求,为航空发动机主机厂配套,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高温合金叶片等多项瓶颈问题。

 

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

“目前,奇瑞汽车生产线9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由埃夫特制造,一举打破了国外机器人在中国汽车制造领域长达30年的垄断。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部长胡钢说。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我省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埃夫特曾是奇瑞汽车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10年前,奇瑞汽车与有着“机器人黄埔军校”之称的哈工大开展产学研合作,2008年研发出首台埃夫特机器人样机和首台重载165公斤机器人。

如今,埃夫特已转型为混合所有制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他们自主成功研发多款工业机器人核心产品,并获得工业机器人产品CR认证和CE认证,攻克多领域机器人系统集成核心技术。公司作为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之一,参与制定机器人行业国家标准2项;荣获 (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芜湖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在埃夫特公司展厅,一台小型工业机器人正在认真地写毛笔字,字体遒劲有力;几台多关节机器人,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十分引人注目。

目前,埃夫特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在意大利设立有智能喷涂机器人研发中心和智能机器人应用研发中心,在美国设立下一代机器人研发中心。胡钢告诉记者,埃夫特连续四年被评为“最畅销国内机器人品牌”。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设立以埃夫特为龙头的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

“在这次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我们主要展出20公斤、7公斤级机器人。”参会工作人员陈青表示,20公斤级机器人是最畅销的品种,去年就销售了近1000台。
【背景链接】

芜湖鸠江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基地,是我省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中,我省将机器人作为首位产业加以推进。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已集聚埃夫特、固高等8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整机制造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芯片产业异军突起

在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展厅,最醒目的位置上摆放着安徽省第一片生产下线的晶圆。 5月21日,公司总经理黎湘鄂告诉记者,这样一片晶圆,可以切割成数千个芯片,进入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等,成为最核心的配件之一。

2017年7月,晶合集成第一批产品试产下线。同年10月,晶合集成生产的110纳米驱动IC单片晶圆的良率达到技术母厂力晶水准,同时正式通过客户的产品可靠度验证,进入量产。

“预计2020年满产,每月规模达4万片。 ”晶合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座晶圆厂全部建成后,总月产能将达16万片12英寸晶圆。晶圆项目的投产,破解了缺“芯”的局面,也解决了“芯”和“屏”结合的难题,打破了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黎湘鄂透露,预计未来5年至10年内,晶合可实现提供七成合肥产业所需集成电路。

随着合肥晶合等一批企业的崛起,短短几年,我省芯片产业快速实现 “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嬗变,合肥也由此成为全国芯片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特色芯片集群。在面板驱动芯片领域,集聚了敦泰科技、集创北方、中电精显、宏晶、龙讯等企业;在家电芯片领域,集聚了君正科技、矽力杰等企业;在存储、汽车电子、电源芯片等领域,已经实现了初步布局。去年,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235.6亿元,完成投资72.5亿元,各项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30%。

【背景链接】

根据《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到2021年,我省半导体产业规模计划达到1000亿元,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300家,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装备和材料龙头企业分别达到 2家至3家。在产业布局上,安徽将打造以合肥为核心,以蚌埠、滁州、芜湖、铜陵、池州等城市为主体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弧,构建“一核一弧”的半导体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新型显示走向世界

今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居全球第二。凭借京东方的发展,合肥已在全球显示领域牢牢掌握了话语权。

而在合肥京东方基地建设之前,国内大尺寸电视用液晶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作为全国最大“家电之都”的合肥,更是饱受缺“屏”之痛。

2009年4月,京东方6代线开工建设。以2009年为起点,9年时间,合肥新站高新区趟出了一条显示产业发展壮大之路,合肥也成为国内液晶面板产业产能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产线布局最完整的城市。在这里,聚集了京东方、康宁、三利谱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汇聚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企业75家,面板生产线规模国内领先。产业链各环节也正向合肥市加速集聚,涵盖面板、基板玻璃、驱动IC、偏光片、模组、装备、光学膜、显示光源、电子化学品、大宗气体、整机生产等全部生产环节,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产业本地化配套率大幅提升。

走进京东方10.5代线全新的展厅,超高清显示、新一代大尺寸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等高新技术产品琳琅满目,这里的高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告诉记者,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研发能力,京东方在新型显示面板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由原来行业的“追随者”转向“领跑者”。数字最有说服力: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块液晶屏出自京东方;每10部平板电脑,就有3块屏为京东方生产。合肥是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三条高世代线的城市。

【背景链接】

目前,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拥有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10余个、安徽省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20多个,研发方向涵盖玻璃基板、面板、背光模组、特种显示、触摸屏等新型显示各个产业链环节;京东方、彩虹、乐凯、三利谱等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