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徽主动对标这一精神,在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过程中,紧紧抓住国家赋予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这一重大机遇,坚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寻求更大突破,努力探索和构建涵盖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机制创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出镜】这里是位于安徽大学的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十多年的科研积累,目前这个实验是在光纤传感和激光测量等应用技术领域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借助于全创改这项政策的推动,去年底这些先进的成果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转移转化。
俞本立教授是这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一直专注于光纤传感和激光测量这一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科研攻关,并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但是长期以来,他对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并不是太关心。
安徽大学副校长 教授 俞本立:以前,安徽大学和其它高校一样,主要以论文和论文的数量为主,以专利的数量为主,而不追求我成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过去,即使科研人员想转化自己的成果,也存在着层层上报手续繁琐的尴尬现象,同时转化收益也与成果所有者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大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直到2016年,国家明确提出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安徽省依托之前在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经验并成功进入到国家首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行列后,这一现象才有了根本改变。
安徽省发改委创新处 处长 朱的娥:“全创改”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最终目的是想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科研工作者能够做到名利双收。
借助这股东风,俞本立教授团队成为安徽大学在“全创改”政策实施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底,他们的科研成果以5022万元作价入股到新创立的公司,其中70%奖励给了俞本立所带领的团队。而他本人被安排具体负责学校的“全创改”和推动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工作。
安徽大学副校长 教授 俞本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实施了多类评价,老师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升职称,老师可以通过服务企业社会服务政府可以升职称。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老师们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迸发出来了。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直接对接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创改”实施过程中,依托国家赋予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安徽逐条梳理细化了76项创新改革任务,着手扩大高校院所的创新自主权,推动创新人才和财税政策管理以及科技金融创新。一时间,位于安徽的各类高校院所都纷纷行动起来,在职称评定、人才编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尽最大努力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 江海河:要求我们的科学家不仅仅要会写文章,同时要成为技术的发明者,要成为产业的开拓者、创造者,要成为财富的拥有者。
与此同时,随着“全创改”的持续推进,安徽各级政府还积极与高校院所对接,搭建了一批成果转化平台,畅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并进一步带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依托“全创改”政策带来的灵活多变的转移转化机制以及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如今在安徽,每个月都会有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自己的创新成果在省内各个转化平台上进行路演。仅在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就已经孵化培育了60多家由科研人员创办的企业,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2亿元。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院长 李季:科学家到创新院来创业,我们给他解决资本问题,我们给他解决市场问题,我们给他解决一个创新的方法问题,从这几个方面来保证科学家创业有比较好的这样发展的前景。
截至目前,安徽针对“全创改”逐条梳理细化的76项创新改革任务中,已先后启动和完成了50项;16项国家授权的创新改革事项有12项已经启动实施,1项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由支持地方试点改为全国统一部署,另外3项等待国家单独批复。“全创改”已经初步在安徽构建起涵盖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机制创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加速涌现。(记者 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