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量子通信、智能语音、超薄电子玻璃……江淮大地素来就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科技创新取得辉煌成就。一项项重量级的科技创新成果,不仅让安徽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更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文化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安徽迈步进入科技创新新时代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这让很多人感到,科学的春天来了!此后,我省科技系统逐步恢复壮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科技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科技事业开始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
1985年,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安徽科技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当年,我省又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加快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此后,安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科学技术开始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开始践行。
1996年,我省提出“科教兴皖”战略,把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层面进行部署,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进一步提升。随后的几年里,科学岛、合肥科学城等纷纷进入大众视野,合肥市也在2004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省上下重视科技、崇尚科学的氛围逐步形成。2008年,我省开始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并于当年10月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部等六部门批复同意安徽、浙江、江苏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这个阶段,我省科技创新开始形成“安徽特色”。
2016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赋予安徽为全国科技创新探路的重大使命。2017年1月,国家批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让安徽科技人才大步踏入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四十年的科技创新历程,安徽科技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64.9亿元,较上年增长18.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2%,达到2.05%,创历史新高;全省申请发明专利93527件,居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2440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地区第1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7件,居全国第9位。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科技创新的发展,带动了安徽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2017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10家,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38家、10亿元以上156家、百亿元以上8家。201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2%,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5%。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我省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40年来,我省建设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从合芜蚌地区先行先试政策,到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后的“1+6+2”政策,到支持科技创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等系列“十条”政策,我省实现了研发、转化、产业化各个环节全覆盖。
江淮大地成为双创热土
近年来,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我省也努力让江淮大地成为双创热土。据统计,2017年全省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1家,其中国家级25家;共有众创空间267家,其中国家级41家。全省市场主体数量也高速增长,2017年底达381.36万户。此外,我省技术市场交易非常活跃。2017年,全省共输出技术合同18211项,合同成交额249.57亿元,同比增长14.8%;共吸纳技术合同17953项,合同成交额270.68亿元,同比增长34.2%。
与此同时,我省也打造出多个顶尖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目前,我省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我省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17年底,我省建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个。同时,我省还建设发展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原始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四十年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也涌现出一批批源自安徽的原始创新成果。世界上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中国第一台C波段全相组药物、中国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气象雷达、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都诞生在安徽,中文语音平台、光电色选机、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胶、基因重组葡激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也成为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闪亮名片。
其中,量子通信是安徽科技实力最闪亮的名片,代表中国在量子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参与世界竞争。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并于8月成功发射;2017年,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此外,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究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目前,在语音合成、识别、评测等领域,科大讯飞都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在蚌埠,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凭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及装备,率先实现了我国浮法玻璃由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的完美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2018年4月,该院利用自主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继0.2毫米、0.15毫米之后,又一次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40年来,安徽的科技事业走过了光辉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诞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安徽正瞄准科技前沿,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努力谱写新时代科技事业的新篇章。
一直以来,创新都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基因,更成为驱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强大引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徽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创新发展也为安徽百姓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
人工智能让鼠标听懂人话
鼠标听得懂人的指令,只要按住语音按钮,对着鼠标说出指令,电脑就会一一执行。日前,作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中国声谷在合肥银泰城开放了全省第一家体验中心,让很多市民惊叹不已,而咪鼠智能语音鼠标就是其中的一款人气发明。相较于一般的鼠标,这种鼠标拥有识别语音指令的功能,不仅听得懂中文,还能识别几十种外语。
而在中国声谷体验中心的展厅内,摆放着40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其中很多都像智能语音鼠标一样,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轻松。中国声谷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已经与北上杭深一起,并列国内人工智能的“五强”城市,而作为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也云集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和研发机构,“现在,一些很有用的智能产品已经陆续研发出来,所以我们会在全省各地都设置体验中心,让人们接触和体验到这些全新的人工智能产品,让生活更加美好。”
记者还了解到,日前,百度公司也来到中国声谷考察,并将与中国声谷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一系列深度合作,比如智慧教育、无人驾驶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更加成熟完善,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先进科技和海量资源来教学,让学生更方便地掌握相关知识;司机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设备,让汽车驾驶更加轻松安全。
无人驾驶解放人们的双手
日前举办的2018年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中,42个项目竞逐冠军,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互联网等六个领域。经过比拼,来自安徽酷哇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无人驾驶项目获全场最高分92分,赢得成长组第一名。
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被应用到快递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领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低速、动态场景下,无人驾驶快递车可以支撑城市物流派送,无人驾驶接驳车可以解决城市短途通行。”另外,把无人驾驶技术赋能到智能硬件产品,比如行李箱机器人、购物助手机器人,未来还可以解放人们的双手。
事实上,在安徽近年来的创新创业中,像这样能改善人们未来生活的科技成果还有很多。比如,在由省发改委等主办的2017年“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上,一家由留美博士带领团队创办的安徽高科技新材料企业,就拿出了智能微胶囊科技来参赛。他们研发出的各种微胶囊,帮助其他产品发挥更大功效。
未来,很多这样闪烁着高科技色彩的创新发明,都将纷纷走到人们身边,让生活更加方便和美好。
互联网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创新深入到江淮大地每一根毛细血管,在不同领域激发出新的活力。在黄山市,科技创新成果帮助乡村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
甘棠社区“为村”项目负责人但洁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缺少沟通的平台,有好的土特产也没有网上销售渠道,而外地打工的村民,想了解家乡发展也并不容易。于是,今年甘棠社区在中组部推荐下开通了腾讯“为村”微信公众号,让村民可以通过“为村”平台了解村务、参与村政、销售特产,在外创业的村民也可以通过“为村”平台了解家乡发展面貌。
但洁说,现在的甘棠社区“为村”平台上,大家可以在“村委日记”上了解活动信息,在“书记信箱”里提建议并收到反馈,同时可以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中了解村级事务,提升信息透明度。“另外,我们还有法律咨询、供求信息等栏目。”但洁告诉记者,“为村”平台虽然上线不长,却收获了广泛好评,一个月就创下全国唯一一个“四星”村庄,在腾讯“为村大会”上成为全国其他乡村学习的样本之一。“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探索和完善,建设智慧乡村,让这种创新经验在黄山全市推广,让更多村民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记者:李红兵 肖玲玲 李南凯 马悦 项磊 见习记者:韩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