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大少年班 迎来40岁生日

   2018-09-12 中安在线—江淮晨报
42
核心提示:初秋,徐徐凉风一遍遍吹起,正在卷走夏天余下的最后一丝燥热。在中国科大东校区,天使路两侧的法国梧桐枝叶

初秋,徐徐凉风一遍遍吹起,正在卷走夏天余下的最后一丝燥热。

在中国科大东校区,天使路两侧的法国梧桐枝叶繁茂,将湛蓝的天空下,隔出了一片小天地。路旁是一栋小楼,大门上方五个金色的大字样式很是别致——少年班学院。

创办于1978年的中国科大少年班,不乏11、12岁低龄入学的案例。曾因大众对“神童”的关注而站在闪光灯下,其培养模式引发的质疑声,也贯穿少年班的办学历史。

9月,少年班迎来四十岁生日,校博物馆也以“少年班教育四十年特展”的方式,揭开这个高等教育改革“先锋”的成长轨迹。

应时代需求而诞生最初设想参考芭蕾舞演员选拔方法

少年班的创办,寄托着一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求。

早在1974年5月,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通过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建议:“可参照招收和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从全国选拔很少数,约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去培训。”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少年班的设想由此浮出水面。

彼时百废待兴之际,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中科院副院长方毅写信,推荐13岁的少年宁铂。11月3日,方毅批示:“请科技大学去了解一下,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同时被考察的还有15岁的沈宇和14岁的牧青。

宁铂成为新闻人物,直接催生了少年班的诞生。

1978年1月16日,中国科大正式向中科院呈交《关于试办预科班的报告》,并派出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前往上海、福建、江西、福建等地考察,最终录取了21名智力超常的少年,组成中国科大第一届第一期的少年班。这个班的平均年龄为14岁。最小的谢彦波只有11岁,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

1978年3月8日,预科班正式开学。开学前夕,预科班改称为“少年班”。

第一期少年班开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单位和机构开始向中国科大推荐优秀的少年。随后,中国科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招生。

时隔半年后的1978年秋季,16岁的王永、12岁的张亚勤通过统一考试,成为第二期少年班的新生。

2013年,时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重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时,曾回忆起在校时的这段经历,“在同班同学当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他们都比我成功。”张亚勤说。

对于少年班这种“早慧少年”培养模式,张亚勤虽不愿意点评过多,但他表示,自己的少年班经历很好。“12岁上大学,在科大读本科、读研,毕业的时候还不到20岁,我是在科大长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在这里形成。”2014年,张亚勤又跳槽到百度任总裁,如今,他的名字总会出现在少年班校友名录中。

招生并非靠“民间寻徒”创办第二年就确定“高考+复试”模式

在电影《少年班》中,有导师四处“民间寻徒”,通过了解家世,观察其打牌、下棋、“土发明”等方式,选出一批“天才少年”的桥段。

而实际上,少年班招生从第二期之后便逐步走上正轨。

1979年4月,中国科大向中科院汇报前两期少年班的办学情况。随后中科院给予回复,要求学校把少年班继续办下去。在总结前两期招生经验的基础上,科大对1979年的招生方法进行了改革,即将高考作为初试,中国科大批阅试卷,然后选择优秀者进行复试,以达到检验考生是否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目的。

回望少年班成长轨迹可以看到,在创办之后的四十年,少年班一直不断调整招生和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以“高考初试+学校复试”的招生方法和前两年集中培养的教育模式,这些举措开创了我国当代高等教育自主招生、书院制教育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先河。

如今,报考少年班的考生要先通过统一高考,然后进行包括数学、物理“现学现考”,以及非智力因素测试在内的复试环节。

“上大学要看兴趣,对于少年班的模式,这些年大家也了解了,如果想来自然会报考。”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说,科大少年班不会主动“抢生源”。

教育模式好比“开饭店”菜单式学分制下大二才自主选专业

对于少年班的教育模式,陈旸有一个比喻:普通教育模式好比“办食堂”,少年班就像“开饭店”。“少年班不一样,菜单很丰富,你可以任选。”陈旸说,在这种“导师指导下的菜单式学分制”下,少年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课”“选专业”“选导师”。“第一年上基础课,从大二开始,学生可以自己挑专业,转专业也非常自由。”

陈旸说,少年班学生的专业志愿,是在入学一年后再选择的。大一进校时实行“书院制”,不分专业、学科和学院。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一年的时间先接受数理化基础课程,打好基础,并充分掌握各专业到底是“学什么”,前景如何。

“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很多人高考的时候不知道专业是怎么回事,中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程度有限,有时候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也有些学校将专业包装得太美好。”陈旸说,少年班模式下,学生是主动选择自己的专业、职业方向,这对于学生相当有裨益。“人就是要在岔路口自己选择,高考后填专业是被动选择,少年班是让学生主动选择,这是完全不同的。”

面对争议 40年坚持并创新强调因材施教并非拔苗助长

在科大试验取得成效后,1985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全国12所重点高校参照中国科大的经验开办了少年班。

然而,争议之声也始终不绝于耳。

在外界看来,少年班是“神童”生产线,应该培育出社会精英。而也有人认为,少年班是“拔苗助长”,甚至质疑少年班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是真的符合科学规律?

在争议中,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校少年班纷纷停办。中国科大却是为数不多的尚在坚持开办少年班的学校,并且还一路拓展。

“学生们不是神童,我们也并非星探,少年班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绝对不是拔苗助长。”陈旸说,在复试中,考官会着重判断考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是否过硬。

“什么年纪来读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陈旸强调,高中有一半在复习中度过,不断地重复过去的题。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重复上,不如提前上大学,在大学好好念书。

随着少年班学员特点的变化,少年班学院的办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陈旸说,“如果说少年班成立初期,我们的初衷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话,那么如今,我们更希望探索一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使学生未来有能力担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传承优良的文化道德、引领社会的科技进步。”

2008年,在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原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目前,少年班学院约有300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最早针对早慧少年设立的少年班,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的“教学改革试点班”及成立于2010年,通过先面试后高考录取的创新试点班。

“我们不提倡学生年纪越小越好,现在的少年班学员,绝大多数是15到17岁的学生。”陈旸说。

少年班四十年星光熠熠走出5名院士一批优秀校友许多活跃在学界、商界

在过去四十年中,少年班校友在科技、教育、商界星光熠熠。一共走出5名院士,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副校长杜江峰,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教授顾建军均是少年班校友。

在高新技术产业界领军人物中也活跃着少年班校友,包括百度创始人之一、百度董事长特别助理马东敏,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独角兽企业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

截至目前,少年班学院共毕业4140人,其中少年班毕业1589人,“零零班”2110人,创新试点班441人。已毕业校友中约90%进入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深造。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许多人在IT、金融、制造等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记者:于巧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