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攀“高”创“新” 合肥高新区全力打造“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

   2018-12-13 新华网—安徽频道
45
核心提示:合肥高新区高在哪里?新在哪里?日前,由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办、新安晚报承办的全国党报日报(网)看高新活

合肥高新区“高”在哪里?“新”在哪里?日前,由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办、新安晚报承办的“全国党报日报(网)看高新”活动在合肥举行,来自全国多家党报(网)的总编、主编、记者组成的党报(网)采访团,开启一场“黑科技”的探秘之旅,实地体验“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的魅力。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会“听话”的鼠标、能帮初学者自主练习的钢琴、能陪护儿童的机器人……在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高科技智能产品总能吸引采访团一行的注意。

除了这些已经在市面上可以觅得踪影的产品,还有类脑、量子、大数据等“黑科技”和产业也正在合肥高新区悄然生长、成熟。

“合肥高新区‘高’在哪里,‘新’在哪里?我觉得有必要让社会公众更多地去感受、去了解。”新安晚报总编辑刁广冰说,“我们这次邀请来十多家党报日报同仁到合肥高新区采访,就是要通过这些主流媒体,把高新区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宣传出去、报道出去。”

据了解,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18年全国156家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157家单位)综合评价结果公布,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第8位,较上年上升一位。在单项排名中,合肥高新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分别居全国第7名,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进入全国前20名,分别居全国第12名和第18名。

“有一种声音在改变世界,有一种力量在促进发展”,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工委副书记陆平介绍,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紧紧抓住城市大工业、大交通的发展“风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催生产业的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之路。

“东方硅谷”科技亮点频出

12月7日,党报(网)采访团分别走访、参观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科技研究院、中国类脑中心、本源量子、中国声谷、腾讯众创空间、新华三、合肥国际人才城等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和人才引进机构,系统地了解了合肥高新区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屏显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党报(网)采访团发现,合肥高新区通过产学研相融合,充分实现科技的产业化,并且已经有了如此完善的产业布局。

体验了泡沫铝、智能鼠标、智能机器人、语音实时转译、AI智能写作平台等高新材料和技术后,党报(网)采访团一行更是饶有兴趣地问起现场讲解人员如何购买。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本源量子公司于12月6日刚刚发布国内首款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7日的采访中,党报(网)记者团的成员纷纷咨询该产品的技术难点、亮点和应用前景,该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陆平介绍,合肥高新区目前已形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安全、智能家电、光伏、汽车及配套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000家,正在全力打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

政策高地引来人才“筑巢”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承载“参与全球竞争,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使命,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在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合肥高新区连续4年稳居第一方阵。今年4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将合肥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在中国科大、电科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加持下,合肥高新区有了科技创新的基因,而且相关部门和企业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资金等资源,让技术能快速实现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并形成规模。

科技创新最终的注脚在人才上,源源流入的人才是不断创新的保证,目前合肥高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就“很养人”。合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吸引更多人才来肥。

除了大量引进人才,合肥还凭借中国科大、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本地高校加强培养人才,并设法让他们留在合肥创业、就业。

为打造更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精准服务滨湖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省、市、区三级联动,于近年10月正式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上线“合肥国际人才网”。

据了解,目前,合肥已集聚两院院士108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200余人,省“特支计划”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400余人。(记者:程红 王吉祥 刘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