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激发动力,勇闯领跑之路

   2018-12-16 安徽日报1版
29
核心提示:11月24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在京发布,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

11月24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在京发布,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创新已成为安徽最亮丽的特色名片。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高新企业闪耀江淮大地——截至目前,全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10家,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说到自主创新,奇瑞汽车是一面旗帜。 21年前,芜湖长江之畔,奇瑞汽车从几间“小草房”起步,一群年轻人怀揣“汽车创新梦”,摸着石头过河。今天,谋于陋室、成于荒滩的奇瑞汽车,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底盘、发动机管理系统以及平台技术的汽车企业,连续15年稳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宝座。

“40年前,改革开放从安徽小岗村拉开序幕,奇瑞从一开始就是自主品牌的探路者和先锋,也希望能够成为中国工业界的小岗村! ”奇瑞汽车领路人尹同跃表示。

从1997年打下发动机厂第一根桩,到1999年第一款奇瑞风云轿车下线,再到1万辆、100万辆、500万辆……多年来,奇瑞汽车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始终保持5%到10%,目前已累计申报专利超过1.6万项,获得授权专利1万余项,位居国内汽车企业前列。同时,奇瑞汽车是我国第一个将整车、汽车零部件、发动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装备技术输出到国外的汽车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著名论断,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0年来,沿着这一明确的方向,安徽科技创新逐步蓄积力量。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国产化色选机、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上世纪90年代,安徽科技亮点频现,诞生了奇瑞汽车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40年来,随着科教兴皖、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安徽科技创新从星星之火渐渐形成燎原之势,科大讯飞、阳光电源、蚌埠中建材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始闪耀江淮大地。

“最聪明”的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独占语音技术鳌头;蚌埠中建材生产出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创造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世界最薄玻璃纪录;合肥京东方10.5代线正式投产,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的企业……截至目前,全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10家,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今年前10月,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16.7%、14.5%,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5.4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年产值均超千亿元,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从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区域创新跃升第一方阵——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扬帆启航,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创新龙头

合肥,一座冉冉升起的科技之城!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欣慰地称赞合肥“是一个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过去10年间,凭借科技创新的力量,合肥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前进8位,先后超越太原、南昌、福州等城市,跻身全国十强。

对于创新而言,省会合肥有着天然的优势。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开启了一对“守得住创新情怀”的校城组合。随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先后落户合肥,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一起,让合肥拥有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力量。2003年3月,合肥科学城建设启动;2004年11月,合肥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上海第一,合肥第二!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扬帆起航,标志着安徽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揭牌,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40年来,合肥从默默无闻的中部城市,到全国著名的创新高地,凭借的正是科技的力量。2017年,合肥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全国26个省会城市前七位。

一枝独秀不是春。除了省会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正在“追赶”,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2008年10月,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新型显示、芜湖机器人、蚌埠硅基材料……从一座城市到三足鼎立、多点开花,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跃升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合芜蚌示范区获发明专利授权占全省的64%,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的85.6%,主要创新指标约占全省的60%。

40年来,安徽以发展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为支撑,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全省已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家、省级高新区10家,逐步形成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创新型园区为载体,皖江、皖北、皖南、大别山区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从科教兴皖到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释放澎湃动力——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助推“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11月12日,合肥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传来重大消息: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关键一步。这是继去年创造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全超导托卡马克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近年来取得系列突破的东方超环,只是我省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一个代表。40年来,安徽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从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到我省主持或参与完成的 “墨子”“悟空”和“天宫”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到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最靓丽的名片。

原始创新的不断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泉。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中国声谷”,去年营业收入达到510亿元;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已完成投资超1400亿元,去年产值532.2亿元。 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4%、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8%、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源于安徽行动早、动作快。 40年来,我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早在1996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科教兴皖”战略;2016年,我省开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科教兴皖到创新驱动,安徽大步迈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去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95%。

创新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潜力。近两年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先后起航,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揭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省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让创新发展释放澎湃动力。(记者:桂运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