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创新安徽,迎来发展的春天

   2019-01-04 安徽日报1版
66
核心提示: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安徽,正迎来发展的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安徽,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回首2018年,一批高质量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多个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转化带来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统计显示,2018年1月至11月,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件,同比增长29.6%;全省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228.0亿元、191.3亿元,同比增长26.3%和9.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710家,较上年净增加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7%、14.9%。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国第10位,中部排名第2位,连续7年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安徽,正释放创造力,解放生产力,赢得新优势。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

“人造太阳”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筛选库……刚刚过去的一年,我省扎实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等10家实验室、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10家创新中心,取得多项国际前沿的重大科技成果。

作为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四大科研领域,成为高端创新的排头兵。2018年,该中心在信息领域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在建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开展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在环境感知信息的认知计算、自主驾驶车辆的决策控制等3个层次上取得重要突破。在能源领域,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重大突破,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物理条件。在健康领域,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筛选库,涵盖了绝大多数已知人类癌症激酶靶点以及致病性突变。自主研发的针对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药1类创新靶向药物HYML-122,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在环境领域,自主研制的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等3台载荷随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首次观测获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将为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有力科学数据支撑。2018年12月14日,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安徽合肥启动建设,该装置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将建成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安徽制造”竞争力快步提升

过去的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牵动人心,一些高技术企业经营受到影响。而在安徽,有这么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从容面对,加快了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近日,记者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美亚光电看到,一台台外形精致的美亚光电“互联网+人工智能色选机”整装待发,准备出口海外。“我们的色选机已成功进入‘一带一路’沿线的40多个国家,成为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购买光电色选机的首选品牌。”公司董事长田明告诉记者,美亚自主研发的多光谱光学系统、识别算法、移动物联网系统、超长寿命喷阀等核心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已形成年产万台各类光电识别检测装备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国内第一,不仅牢牢站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而且开始向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市场进军。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是体现一个国家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垄断地位,近年来,我们在一些领域成功实现反超。”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告诉记者。

十年前,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50万吨/年醋酸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多种重型压力容器,基本都需要进口,现在合肥通用院不光实现了上述压力容器的国产化,还在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研制出国产首台轻量化大型加钒钢制加氢反应器、国际首台轻量化超大型丁辛醇换热器、国际首台550m3、-196℃轻量化深冷储运容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并出口澳大利亚、印度、伊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轻量化深冷储运容器的全球市场份额从零跃升至30%。“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已实现了从跟跑到整体并跑、局部领跑的跨越。”陈学东自豪地说。

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大手笔投入,去年以来,我省结合“一室一中心”调研,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专题调研,围绕解决新型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凝练实施21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78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分别给予2.83亿元和1.5亿元经费支持。据统计,在创新支撑发展方面,全省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64.9亿元,同比增长18.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2%,达到2.09%,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9位。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2018年4月25日,世界最薄0.12mm超薄触控玻璃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成功下线,继0.15毫米之后,又一次创造了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记录。近年来,在彭寿的带领下,蚌埠玻璃院攻克并解决了微波纹和翘曲控制等诸多难题,先后研发成功1.5mm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国内首片0.2mm超薄TFT液晶玻璃,彻底改变国内触控显示所需0.5mm及以下超薄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并迅速转化成果打通了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2000年前后,蚌埠玻璃院收入还在五千万元左右徘徊的,依托国家及省市提供的创新平台和“三重一创”建设工程,近两年来先后投入超过百亿元,用于包括超薄电子玻璃、高铝盖板玻璃、铜铟镓硒光伏盖板玻璃等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2018年,以玻璃院为核心的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的收入超过了220亿元。”蚌埠玻璃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铭告诉记者,一个以凯盛科技集团为龙头、千亿级别的蚌埠硅基新材料基地正在崛起。

在去年快结束的时候,科大讯飞研发的一套机器翻译系统,进行了刚结束的大学英语六级(CET6)考试,给创新的2018带来了又一个的惊喜:“考生”一口气做了三道翻译题,每道题满分15分,它得到13分的均分,每题用时只有5秒。对于成绩,专家的鉴定是:优秀!

作为中文智能语音技术的世界领跑者,科大讯飞在历次国内、国际语音合成评测中,各项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目前已支持国内外近三十种语音合成。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讯飞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医疗、政法、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带来创新与变革。而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坐落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目前已聚集了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200余家核心企业,2017年基地年产值已达510亿元,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语音市场份额。

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我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硅基新材料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涌现出一批产值数百亿乃至千亿的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由“盆景”到“风景”,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记者:汪永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