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减灾抗灾避灾结合的方式,破解沿淮地区粮食作物涝渍灾害难题,近三年累计减损增效137.01亿元。
当日,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沿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约1.2亿亩,也是我国涝渍灾害频发重发、成灾面积最大地区之一,面广、频发的涝渍灾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增产潜力的提升。
安徽农业大学程备久教授课题组,联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沿淮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采取“技术减灾-生物抗灾-结构避灾”的综合防控思路,重点解决了该地区涝渍成灾机制不清、作物致灾机理不明,防控技术针对性差、集成度低等突出问题,有效破解该地区粮食作物涝渍灾害难题,近三年累计减损增效137.01亿元。
课题组揭示了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等机制,创建了农田快速排水工程技术与标准,创新了改土增渗降渍技术,并在重灾的行蓄洪区首创“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集成创新了沿淮三大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和周年稳产增效技术模式。
该成果为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引领了涝渍灾区机械化、良种化、轻简化、标准化综合减灾新方向。近三年在安徽、河南、江苏等三省9市33个县,辐射周边77个县(市、区),累计应用1.47亿亩,累计减损增效137.01亿元,为淮河经济带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记者:吴兰 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