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农大教授破解沿淮地区 粮食作物涝渍灾害难题

   2019-02-01 安徽日报11版
69
核心提示:沿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约1.2亿亩,也是我国涝渍灾害频发重发、成灾面积最大地区之一,面

沿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约1.2亿亩,也是我国涝渍灾害频发重发、成灾面积最大地区之一,面广、频发的涝渍灾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增产潜力的提升。安徽农业大学程备久教授课题组,联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了沿淮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重点解决了该地区涝渍成灾机制不清、作物致灾机理不明、防控技术针对性差、集成度低等突出问题,有效破解该地区粮食作物涝渍灾害难题,近三年累计减损增效137.01亿元。该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课题组探明沿淮地区涝渍孕灾源和快速成灾主因,揭示“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构建了不同类型农田协同快速排水工程标准及农田-河道多级排水衔接技术,解决了农田排水不畅的问题,能够在3天内有效排水。课题组又攻克作物涝渍致灾机制、抗性机理和抗性评价方法瓶颈,选育国审皖麦52等耐渍新品种4个,创新了玉米和小麦“耐渍品种-抗涝渍栽培”抗灾技术,抗渍综合评价指数平均提高24.6%和17.8%。首创沿淮行蓄洪区“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发挥旱稻生态适应性强的特性,率先提出用旱稻代替旱粮,实现结构避灾,同时创新旱稻“机直播-临界点补墒”轻简栽培技术,百亩连片旱稻亩均产量达到620公斤。课题组集成创新沿淮三大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新型涝渍生理恢复剂、农机等新产品及新技术,编制行业和地方标准11项,创建了周年大面积稳产增效技术新模式。

该成果为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引领了涝渍灾区机械化、良种化、轻简化、标准化综合减灾新方向。近三年在安徽、河南、江苏等三省9市33个县,辐射周边77个县(市、区),累计应用1.47亿亩,累计减损增效137.01亿元,为淮河经济带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记者 陈婉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