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如今的合肥,已将科技创新嵌入了城市的基因。也有人好奇,一个“弥漫”着科技之风的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其实,当你走进合肥科技馆体验到各种DIY科普项目,当你了解到在这片“养人”的土地上诞生的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当你看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个个加速推进的项目,你便会明白,科技创新,除了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带来了希望。
科教科普
科技展品激发少年“计算机热情”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蜀山区黄山路上的合肥科技馆热闹非凡。《贪吃猪的美食年节》主题探索项目、《嗨,猪!》科普微讲堂,以及新亮相的《Music Box全球机械百音盒展》等科普展览让大大小小的合肥科技迷们过足了瘾。
刚刚上小学六年级的朱卓航就是其中之一。大年初三一大早,他就拉着父母一起来到科技馆的“探索角”。“你们看,这是我自己做的,厉害吧!”朱卓航举起两个小物件向父母“炫耀”到,在他手中的,是他一早上探索《妙笔生花》3D打印项目以及《神奇热缩片》DIY挂件项目的成果。
“他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鼓捣一些小玩意,平时经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团来科技馆玩儿,这里展品很多,看的、听的、玩的都有。在家门口就有这样一个地方能提供给孩子们,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很有帮助。”朱卓航的父亲表示。
2002年5月建成开放的合肥科技馆,常设展厅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设有儿童、数学、力学与机械、人体WE、信息技术、现代交通、声光电磁、杨振宁陈列馆等9个展区,拥有400多件套展品。此外,还拥有球幕影院和4D动感影院、创客空间、创新训练营、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等配套设施。这里,给予了许多人关于科学技术的启蒙。
科技馆研发中心主任刘奕和记者分享了一个趣事。十多年前,有个小男孩第一次在科技馆亲身接触到了电脑,当时就喜欢上了并成了一种动力,后来大学报考了计算机专业。之后,还来到科技馆办公室来修理电脑。刘奕说,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科技馆的展品都或多或少给孩子们以启迪,或深或浅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这也是他和同事们的最大动力。
更多新建展馆将给市民带来全新科技体验
2018年,合肥科技挂馆展厅接待观众人数达到了70.4万人次,已经连续3年参观流量超过70万人次。同时,组织实施展厅教育活动1899场,承办《2018年中国合肥 科学家企业家讲坛》9讲,举办科普专题讲座5场,主讲嘉宾既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公众关注的流量“大咖”。为解决大量未能成功预约观众的诉求,科技馆还首次尝试利用网络平台直播讲座现场,为馆外2000余人提供了实时直播服务。
更令人期待的是,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王咀湖畔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将在今年破土动工。项目建成后,展厅面积将比老馆扩大4倍,同时,馆内将增添更多的主题展区及相关展品等。“新馆临湖而建,周围环境特别好,相比现在的老馆,新馆还将兼具给市民提供休闲放松场所的功能。”合肥科技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位于滨湖新区的安徽创新馆也将于今年4月建成开馆,其中一号馆将重点体现展示窗口功能,全馆以“创引擎”“创智慧”“创未来”三大主题,以实物为主角,辅以实物模型、艺术装置、数字沙盘以及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阐述安徽创新发展的基因、创新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的成果和未来。
创新成果
“轻松”进行癌症精准治疗 不再只是梦想
质子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科学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患者只需躺在床上,它便能犹如一把“狙击枪”瞄准了肿瘤细胞,对癌细胞精准打击,实现对肿瘤的“立体定向爆破”。然而,此前我国在质子治疗领域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目前屈指可数可开展此项治疗的几家机构,设备也全由国外引进。
2018年11月22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平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核心部件之一±185度旋转机架工程调试圆满完成,关键参数指标完全满足治疗需求。这为加速推进质子治疗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参与该项目的研发人员姚瑞表示,若用国外的设备进行治疗,一个疗程花费需30万元左右,而自主研发的系统建成应用后,费用则能降到15万元左右。姚瑞透露,2019年将进行系统整机的调试,同时启动主加速器出束实验。此外,该系统将争取在今明两年,完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证,到2021年启动临床测试计划。
“应用后,癌症患者将能在本地接受质子治疗,提高治疗精准率与治疗期间的生活水平。每次治疗,骑个自行车来‘照’一下,半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再骑着车回家了。”
“养人的合肥”诞生出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在这里,我的科研理想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姚瑞表示,大学毕业后,对未来的职业等选择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最终来到了合肥。“合肥具有很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政府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力度也很大。许多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在我们的研发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的确是一座‘养人’的城市。”
如今,许许多多像姚瑞一样的科研工作者,都将自己的科研热情与理想尽情挥洒在合肥这片创新热土上,一大批的重大科研成果也从这里“出生”。
2018年,有着“人造小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相关专家表示,这是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些成果,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去年,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中国科大首次实现18个量子比特纠缠,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连接北京、合肥、上海等地的2000公里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建成;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等三台合肥造设备在“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应用,实现我国首次观测获取二氧化氮等全球分布……
由合肥科学岛固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缓冲拉杆,继2013年成功保障“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后,也再次作为着陆系统中的关键重要件,于今年1月3日成功助力“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科技项目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自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以来,项目进展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目前,占地约600亩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工程项目,已于去年12月中旬开工建设。“聚变堆园区的开工建设,意味着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开启又一个新征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表示。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第一个落户合肥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该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人才吸引和培养、重要成果孵育和科研管理机制探索的重要基地。
此外,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方案获批。未来,还将新建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两大装置。
除了大科学装置,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建设也在2018年取得了积极进展。量子创新院、中科大高新园区全面建设;离子医学中心、类脑实验室等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8个省实验室和7个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已于去年10月成功挂牌,将在今年高标准编制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
大科学装置“落地”小科技理想“发芽”
“近些年,许多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的创新平台在合肥建成或推进,谈起合肥,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也是科技创新很‘牛’。作为合肥市民,这让我很骄傲。”万敏是合肥一所小学的老师,更让其觉得欣喜的则是他的学生。
随着一系列“明星”大科学装置及项目的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岛小太阳”……这些词汇,也逐渐成为孩子们口中的“热词”。在谈到今后的理想时,一些学生对成为科学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孩子是我们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我相信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力量,把合肥的科技创新这张名片‘擦’得越来越亮,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记者 刘畅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