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4月24日安徽创新馆将正式开馆,同步举办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
这座落于合肥的创新之馆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也是安徽创新发展的引领性工程,也将为“创新合肥”增添一抹靓丽底色。
诸多“合肥首创”亮相安徽创新馆
走进安徽创新馆1号馆,在一楼的一面展示墙上有着诸多安徽创造的国内第一、世界第一,其中有着许多“合肥首创”: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世界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世界第一台变容式冰箱、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
这是合肥在“创新之路”上取得的耀眼成绩,也是合肥创新实力最具体的展现。
一直以来,合肥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这张合肥最亮的名片愈发闪亮。
2004年,合肥成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近年来,又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品牌。
在时光变迁中感受合肥创新之路
从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到从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再到2004年合肥获批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从2012年中科大先研院启动建设,到2017年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安徽创新馆中,参观者可以在时光变迁中,感受合肥的创新之路。
回顾历史,合肥曾经长期默默无闻,而如今却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引来许多瞩目。
四十九年前,合肥人张开怀抱迎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至合肥,让合肥获得了冲击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教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科研机构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合肥抓住机遇,又争取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搬迁至合肥。还有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机械院等一大批中央部属研究机构在合肥生根发展,都为合肥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合肥已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及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四个大科学装置,拥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
构建从“源头”到“产业”的创新链条
除了诸多“合肥首创”的科技成果外,近年来,合肥在基础研发上还取得一批体现创新实力的原创性成果。
如:量子通信、铁基超导、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强磁场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以及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等等。
与此同时,近年来合肥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超导核聚变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初步构建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让创新的“活水”动起来。
在创新成果上,合肥的新型显示、机器人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产业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在肥服务“两院”院士达123名
梧桐树上凤凰栖,“养人”的合肥让创新人才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来了“哈佛八剑客”,他们并非安徽人,却接连在此安了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俊峰看来,好的前景与好的平台是最吸引他的一点。“用一句话打比方,合肥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如是说。
合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出台《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安排20亿元经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合肥市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组建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
合肥现拥有高等院校56所、在校生60多万人,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院士工作站59家,博士后工作站111家,在肥服务“两院”院士总数达123名。目前,全市共集聚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
打造完整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创新驱动跑出了合肥的“加速度”,下一步,合肥市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力下好创新发展“先手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合肥将围绕打造“创新之都”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市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创改“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形成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合肥还将继续优化创新生态,积极弘扬创新文化,狠抓科技体制改革,加速人才培养和集聚,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记者 蒋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