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合肥高新区 主动作为先行先试 加速打造中国量子中心

   2019-05-07 安徽日报7版
33
核心提示:2005年,国际上首次实现水平距离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2012年,实现首个百公里的双向量子纠缠

2005年,国际上首次实现水平距离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

2012年,实现首个百公里的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已有百年历史的量子理论真实性首次在空间尺度上得以验证。整整10个月之后,首次实现上千公里量子纠缠。

2019年4月16日,国仪量子与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2019国仪量子春季产品发布会”“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和基于该产品的“量子计算实验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正式发布。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合肥高新区靠着前瞻性的视野,准确地把握时代与产业发展的脉搏,将量子产业这篇大文章,从无到有地做了起来,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华阴如盖。

培育量子科技沃土

厚植量子产业根基

枝繁者其根必固,流长者其源必远。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发展量子科技培育量子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将厚植优势夯实根基作为第一要务。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创新研究院,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研发重大变革性技术。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信息产业在区内飞速发展,中国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研究,设立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打造“量子一条街”,着力完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产业集群。如今,我国量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合肥高新区量子产业全部相关专利占全国的12.1%,科大国盾成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

“量子大道”加速延伸

量子产业落下实锤

加强量子基础科学研究,主动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是合肥高新区做强量子产业的一贯理念。

“一束激光射向茫茫大气层,即可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立体分布,通过定点扫描和走航并行的方式,方圆几公里的污染源分布情况尽收眼底。”由毕业于“科学岛”的五位光学博士创办的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由该公司研发的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可以轻松实现以上功能。目前,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已在芜湖、淮南、徐州、济宁、石家庄等地开展走航服务。该项成果通过2018年度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认定,公司承建的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拉曼激光雷达采购项目已顺利通过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验收。

这样的企业只是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加快科技转化,培育量子产业的缩影。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全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数达600人。合肥市量子产业相关专利数量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在合肥高新区横贯东西向的云飞路沿线,密集布局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这条道路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量子大道”。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随着量子通信等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主动掌握核心科技

创新打造量子中心

小量子迸发大能量,合肥高新区主动作为掌握核心科技。

“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到深化和快速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各项关键技术的攻关,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布局。”为实现这一伟大变革,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科研平台先后布局合肥高新区。尤值一提的是,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已经被提上日程,在合肥高新区望江路旁,H形的大楼的施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这里就是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探索机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大楼,该研究院正按照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建设。

狠抓核心科技,掌握量子科学与产业话语权,是合肥高新区的壮志雄心。未来,合肥高新区将围绕“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等重大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培育量子技术领域各类人才,奋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信息产业化基地,助推合肥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量子技术的创新高地。(记者 费非 杨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