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述评

   2019-05-26 安徽日报1版
77
核心提示:本报特别报道组皖江初夏,水阔天高,风云千樯。5月22日至23日,在江城芜湖举行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

本报特别报道组

皖江初夏,水阔天高,风云千樯。

5月22日至23日,在江城芜湖举行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及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各界目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沪苏浙皖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是共同研究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次会议,是集中检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成效的第一次会议,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作用。

共谋一体化发展大计,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主要领导座谈会的丰硕成果,高层论坛上思想火花的碰撞,创新成果展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产品新技术,无不昭示着沪苏浙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规划纲要》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

这次会议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研讨会,成为充分彰显国家战略、充分展示一体化形象、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员部署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创业创造成果的集中展示会。

汇聚各方智慧 担当国家使命

国家战略意味着国家使命。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理应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明确指出,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希望,是长三角2.2亿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长三角一市三省共同的奋斗目标。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样的“一体化”?李强深刻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的一体化,是合作与竞争辩证统一的一体化,是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的一体化。

“个性和共性兼容的一体化必将是最生动的一体化”“合作与竞争兼具的一体化必将是最强劲的一体化”“集聚和辐射兼有的一体化必将是最高效的一体化”……只有把“一体化”的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聚力打造各扬所长、功能互补的新格局,加快形成长三角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态势。

不负期望、担当使命,唯有改革创新。小岗“大包干”、“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浦东开发开放……沪苏浙皖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篇章,改革创新是一市三省共同成长的重要基因。

“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开放既是根本路径,也是主要动力。”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在高层论坛主旨演讲时的发言,代表了与会者的共识。

改革需要智慧,需要行动力。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指出,沪苏浙皖应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和改革诉求,着力推动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地,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迅速转化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唯创新者强。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系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G60科创走廊首个产业联盟在芜湖成立,全国首个跨省5G视频通话在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四城实现互联……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硕果累累。

领跑智能语音领域的科大讯飞,是致力技术创新的企业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饱含激情地宣示,要保持顶天立地的技术信仰和战略定力,努力抵达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在长三角打造具有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开放是长三角的鲜明特征,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是探路开放发展的先锋。与会专家表示,要推广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货物自由、资金自由、投资自由、能源自由为重点,在全域逐步推进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春江水暖鸭先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广阔机遇,令市场主体十分兴奋。上海中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生表示,一体化带来更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在更广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更大发展。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表示,在长三角,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可以提供很好的相互支持,“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长三角就一定能够把工业机器人这个产业做强做大。”

思想在碰撞,见解在交流,共识在凝聚。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长三角,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共享创新资源

协同创新驱动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江苏“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浙江之江实验室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安徽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上,长三角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共享合作四大展区的318件展品,生动地演绎着沪苏浙皖创新发展的力量。

长三角地区拥有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占全国的44.7%,获得的国家科技成果奖占全国的48.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28.9%,多项创新指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市三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共享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刚刚获得2018年度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介绍,作为大科学装置,目前该望远镜已对外开放,来自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数十名科学家成功开展谱线、脉冲星等射电天文观测,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成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目前,“悟空”号是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探测器。实际上,“悟空”号卫星也是长三角协同创新的成果,其唯一有效载荷的关键分系统——BGO量能器,由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

浙江阿里云的“城市大脑”,是技术创新展区的“明星”。“我们这次展示的是杭州城市大脑2.0,从原先的城市交通向消防、综治、安监等领域拓展,打造的是一种全域城市大脑。”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囊括了旅游系统“多游1小时”、卫健系统“舒心就医”、城管系统“便捷泊车”、交通系统“畅快出行”等,通过数据融通,产生协同效应,为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提供服务。

作为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区域,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合肥光源,已成为长三角科学家的公共实验室,每年催生一项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的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谋划更深层次的协同合作,成为支撑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正加紧创建,未来也必将给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共享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是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主旋律”。举办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就是要依托这一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高效联动和优势互补,让更多创新成果能转、好转、快转。未来,安徽将与沪苏浙携手并肩,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创新资源捕捉寻找、创新成果路演展示、创新技术落地转化、创新主体向往汇聚的生动局面,共享创新红利。

深化分工合作

催生丰硕成果

5月22日,在沪苏浙皖一市三省主要领导见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是首所在高校成立、服务长三角的科技战略智库。

“我们将聚焦国际科技前沿的战略问题,为国家和长三角在科技战略前沿上种好‘消息树’、送好‘鸡毛信’,助力扭转科技与产业创新全链条上的‘跟跑’现状。”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教授说。

中国科技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芜湖会议”期间的一项重要成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对接中科院科技战略力量、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的科教资源、对接国际优质科研平台与科技产业,中国科技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将为长三角打造创新氛围活跃、创新成果涌动、创新人才辈出的“科技创新高原”发挥重要作用。

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正式开通运行,是“芜湖会议”期间发布的又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

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政务服务平台,目前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在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滁州市、池州市、铜陵市等14个城市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

目前,沪苏浙皖建立了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用户跨省身份认证体系,建成长三角地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一市三省数据互联互通。长三角“一网通办”业务标准实现统一和规范,完成企业和个人服务事项上线,开通了线上专栏和线下专窗。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APP“无感漫游”上线运行,一市三省共同确定首批“无感漫游”服务清单共176项。

“一网通办”,减少的是繁琐的手续、来回的“折腾”,增添的是百姓的便利、民心的舒畅。

便利的不仅是办事,还有出行。长三角主要城市轨道交通扫码便捷出行互通,也在“芜湖会议”期间正式开通。

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宁波、温州、苏州7城,地铁一码通行。这些城市的居民往来7城之间,只要打开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APP即可扫码过闸,不用再下载一个新的APP。

小变革,大不同。对于拥有最密集高铁网络的长三角来说,这意味着交通一体化已经从高铁、公路等主动脉延伸到城市内部的毛细血管,在全国三大都市圈中走在前列。

更为重要的是,地铁一码通行,打破城市边界,让千万市民在长三角城市间串门增添了“无感”体验,“长三角人”的新身份在生活细节上有了更多认同。

皖能、浙能两大地方能源集团可以携手干些啥?两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的互备互保……把眼界拓宽,以辐射长三角需求谋划建设,正越来越多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同选择。

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断深化一市三省医疗保障领域合作;立足已有合作基础,共同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实施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共同引领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

一系列合作协议的顺利达成,反映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也预示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光明未来。

聚焦战略目标

共谱时代华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最高行动纲领。

宏伟蓝图如何转化为生动实践?

关键是真抓实干、马上就办!

锁定战略目标,把准战略定位,担当战略使命。沪苏浙皖主要领导一致表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尤其是抓好《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在相对统一的时间、以相对统一的方式出台实施方案,共同绘制精谨细腻“工笔画”。

“对于当前长三角而言,要引领带动更大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最紧迫的不是简单地各自补短板,更重要的是竞相拉长板,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实现‘1+1+1+1>4’。”李强指出,上海发挥龙头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核心就是深化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合作共赢,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上海如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李强表示,上海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进一步提高站位,立足一体化发展大局,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进一步把握定位,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服务”的文章做好做足;进一步换位思考,更多着眼兄弟省市的需求来谋划一体化发展,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安徽作为长三角一员,如何扬皖所长事关一体化发展大局。李锦斌表示,要把深化协同创新作为一体化发展的“主引擎”,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加快推进张江、合肥“两心共创”,加快形成“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要把提升产业链水平作为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体化发展的“生命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推广完善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联合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打造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我们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持之以恒做好主动接轨上海、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车俊表示,要坚定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积极发挥浙江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生态环境、世界大港等优势,持续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全省域全方位接轨融入大上海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落实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更是我们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历史机遇。”吴政隆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江苏的特色优势,更好地保障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浙江、安徽融合发展,共同把《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合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聚力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开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为新起点,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提速,朝着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阔步前行。

潮涌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长三角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一定能够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为全国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作出更大贡献!(执笔:本报记者 汪国梁 吴林红 桂运安 吴量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