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统计局发布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发展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示范区贡献了全省四成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总量,以及六成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依托区位、资源、先行先试政策等优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带动作用显著。
源头发力 跑出创新“加速度”
在距离地球50万米的太空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展翅翱翔,与世界首个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牵手,成功打通北京与奥地利的洲际量子保密电话,演绎着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跑”全球的故事,激活安徽量子信息产业的“一江春水”。“墨子号”先后被写进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些来自示范区的创新成果,已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
就科技创新而言,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今年以来,示范区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诸多成果。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为此次月背探测提供了软着陆用关键产品——缓冲拉杆。今年5月,该院牵头研制的新型“探霾”激光雷达项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激光雷达核心技术的垄断,可实时监测10公里范围内雾霾天气的分布并分析其成分。
从首次揭示人类疱疹病毒基因组包装关键机制,到开创性地将超导量子比特应用到量子随机行走研究中,再到突破哺乳动物视觉极限实现裸眼无源的红外图像视觉感知……原始创新的厚积薄发,源于长期积累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
“示范区研发投入强度由2008年的1.87%提高到2017年的2.75%,研发经费投入由54亿元增加到352亿元,占全省比重由55.2%上升到62.3%。”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李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截至2018年底,示范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2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由2015年的163.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2.5亿元,年均增长12.5%,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六成以上。
集群发展 崛起产业新高地
在合肥市,智能语音产业正在拔节壮大。去年,合肥“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0家,实现产值650亿元。在芜湖,机器人成为全市产业新名片,目前已集聚上下游重点机器人企业108家,去年实现产值144亿元。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触控玻璃创造世界纪录,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首次实现国产化。凭借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合芜蚌产业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2008年,安徽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合芜蚌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六大工程”。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扬帆起航”,朝着产业创新引领区迈进。
股权和分红激励等系列制度创新,让示范区创新活力迸发。近年来,示范区确定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多个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诞生、京东方10.5代TFT-LCD生产线投产、12英寸晶圆驱动芯片制造项目实现量产,一批重大成果加速转化。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示范区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示范区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6个,其中国家级3个;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个,其中国家级8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80家,占全省的57%。去年,示范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5%和11.4%,占全省49.7%和50.5%。在2018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芜湖、蚌埠三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居全国第8位、第42位和第44位,其中合肥、芜湖两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上升1位和5位。
政策助推 资源联动显优势
6月28日,示范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在蚌召开,《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通过了专家评审。蚌埠市常务副市长郑东涛在会上表示,示范区是含金量十足的“国字号”招牌,为了把这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蚌埠要用活自主优势、用足创新政策、用强示范效应,让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今年以来,国内首条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成功点火投产,新政策出台大力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使得蚌埠市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建设蹄疾步稳。一系列创新举措,正持续推进蚌埠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合芜蚌科技创新共同体”。
凭借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示范区2018年确定量子通信、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科技重大专项104项、经费支持1.48亿元,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约3.45亿元。
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示范区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机器人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示范区着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高效联动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新兴业态,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合芜蚌示范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2%,对合芜蚌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达46.6%。2008—2018年,示范区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9个,占全省的84.5%。(记者 吴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