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实施《关于推进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表示,《实施意见》明确了“一室一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实化了支持政策举措,细化了考核评估要求,完善了省市联动机制,将成为我省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新动能,下好创新“先手棋”的有力抓手。
首批“一室一中心”,交出亮眼成绩单
2018年2月,省委、省政府首批组建了10家安徽省实验室,10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年多来,首批“一室一中心”在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研攻关等方面稳步推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产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如在国际上首次研制24个超导量子比特处理器并演示量子模拟实验、首次顺利实现量子密集编码达到2.09的信道容量,创造了当前国际最高水平;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成功破解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信息等。据不完全统计,省实验室共承担各类在研课题1000余项,总经费超过10亿元,其中,2018年新立项课题50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
得知我省发布《实施意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依托磁约束聚变安徽实验室的建设,去年磁约束核聚变首次实现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同时,他们还通过国际竞标获得欧盟大型超导磁体研制任务并完成研制。凭借国际领先的聚变工程关键技术,今年又承担了ITER总装核心任务,为自主建造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奠定了基础。“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室一中心’建设实施意见的发布,不仅有助于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快速建设,也有助于推动安徽的科技创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宋云涛说。
政策更给力,支持力度更大
“《实施意见》‘干货’多,支持力度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是个大利好!”仔细阅读了《实施意见》后,美亚光电研发总监吴明欣喜地说。吴明表示,《实施意见》对“一室一中心”的建设任务、政策措施和考核评估等都有明确规定,导向更具体、操作性更强,将推动企业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一批重大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去年以来,依托智能分选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美亚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我们将人工智能与光电色选技术深度融合,首次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坚果分选领域,X光产品在坚果行业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分选效果对标国际产品具有显著优势;首次将深度学习应用于CT影像智能读片,自动标注精度达到人工标注水平,且更加稳定可靠,有效提升了医疗诊断效率和行业普及率。”吴明告诉记者,借助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资源融合优势,美亚还加大对国外技术垄断的传感器等核心器件的研究,在半导体材料、核心高速电路等方面逐步实现完全自主化,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核心器件的依赖。
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介绍,《实施意见》强调在资金支持上注重稳定支持,这有利于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增加创新的后劲。《实施意见》明确,对新认定的“一室一中心”,省财政每家分别一次性奖励500万元、300万元,对运行期的“一室一中心”,省财政采取稳定运行支持和绩效奖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支持省实验室稳定运行经费每家300万元、省技术创新中心每家100万元,结合绩效考核或评估情况,再予以每家不同档次的绩效奖补。省绩效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奖励“一室一中心”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个人和团队,支持政策更加突出对人的贡献奖励。
任务划重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
“一室一中心”创新平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肩负着参与全球和区域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大使命,承载着瞄准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任务。《实施意见》对“一室一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和着力方向提出了很高的目标,那就是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未来,我省将全力支持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量子科技领域创新突破,着力打造承载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积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推动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争创能源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拓展全超导托卡马克、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装置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支持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支持开展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综合实验装置预研,积极争取国家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安徽,建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推动“一室一中心”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对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技术领域的前瞻部署,着力突破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集中力量攻克产业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创新离不开人才,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开放流动、高效激励的人才引进、使用和培育机制,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