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后发地区科技创新的困境与破局

   2019-08-27 安徽日报6版
43
核心提示:相比于东部沪苏浙等发达省市,安徽是后发地区。70年的努力拼搏,安徽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

相比于东部沪苏浙等发达省市,安徽是后发地区。70年的努力拼搏,安徽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安徽在科技创新上发力,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成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样本。

后发地区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人”“钱”“制度”是绕不开的三道“坎”。首先,科技创新要靠人才。但多年来,人口流动趋势主要是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从经济不发达省份流向经济发达省份,“一江春水向东流”。安徽虽然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却是人口净流出大省,每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大约三分之一选择到沪苏浙就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砝码之一。近年来全国二、三线城市掀起“抢人大战”,虽然短期有效果,但后发地区总体上难以摆脱人才困境。其次,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不断投入,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哪个地方经济实力雄厚、财政收入多、金融服务能力强,创新产业项目、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就集中扎堆,成为科技竞争的胜出者。而研发投入对于后发地区不具优势地位。再次,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创新环境的核心。发达地区制度创新一直走在前面,这不仅是发达地区率先对外开放,步伐迈得早、迈得大,发展理念和战略眼光超前,而且国家层面的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点居多,多重政策利好叠加,机制体制更加灵活,先发优势无可比拟。后发地区在制度创新上的追赶难度较大,进入创新领域更是无形的“坎”。

后发地区破解科技创新的困局,必须走超常规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雁阵模式”的产业转移,秉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理念,不断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发展差距,但从长期看,发达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多是层次不高、附加值偏低、技术水平有限,承接地产业升级难,技术超越领跑更难。因此,要想突破困境,必须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一是重点发掘地方科技人才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的人才积聚有着不同的路径。比如,国外有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有以科研院所与大学研究人员集聚为主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国内的“北上广深”等城市走的是人才培育、引进加成果转化相结合的路子。中国科技大学1969年迁入合肥,作为科技研究型大学,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原创性成果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前沿学科的领军型人物、全球人才。还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等,都是安徽就地取“才”的集中地。近年来,安徽建立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突出“高精尖缺”引人引才的导向,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吸引了超过400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带着科技成果落户创办企业。因此,后发地区要注重地方人才资源利用,用好本地人才,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二是瞄准科技创新产业的重点领域。在新技术革命下,科技战愈演愈烈,以技术领先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当新技术开启新产业的风口,后发地区因产业竞争处在劣势,更须把握科创产业兴起的关键。比如,当“京东方”处在融资困境时,对其技术先进性的质疑导致一些有意向引入的地方望而却步。2008年,合肥市政府用175亿元托底以股权方式投资京东方6代线,使得新型显示产业最终生根合肥。2018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800多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远远超过当初的投资,目前合肥集聚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平板显示基地。由此可见,“京东方”对地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近年来,安徽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加大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当下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在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新兴产业,必须看准一个,发展一个,做大一个,实行与先发地区的产业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变道超车”。

三是提供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对于后发地区,不改革创新就无路可走。这就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推进、内生动力与外在推力的两结合,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层面谋划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地方深化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全方位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从合芜蚌地区先行先试政策,到创新型省份“1+6+2”政策,到支持科技创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等系列“十条”政策,安徽省出台的政策“组合拳”,实现了研发、转化、产业化各个环节全覆盖。针对用人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存在的问题,安徽在编制周转池、科技项目管理、股权分红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有效激发了大院大所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进入长三角后,安徽对标发达的沪苏浙,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引入先发地区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掀起制度创新热潮,激发创新活力。安徽的探索实践表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后发地区只要“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就能闯出一条新路子。(林 斐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